他深耕四川省35年后前往河南任省委书记兢兢业业活到了79岁
发布时间:2025-01-09 09:26:02 作者: 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

  世人皆知四川改革开放的成就,却鲜有人知在这片热土上,曾有一位耕耘35载的改革先锋。1983年,当安徽小岗村的"包产到户"尚未在全国推广时,他便在四川大刀阔斧地推行农村改革。在他的主政下,四川成为全国第一个大规模推行农业改革的省份,创造了令人瞩目的"四川经验"。1985年,他离开了深耕多年的巴蜀之地,远赴中原大地担任河南省委书记。面对截然不同的经济环境,他又会带领河南走出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?他为何能在两省主政期间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政绩?

  1928年的一个冬日,四川大邑县一户贫苦农家迎来了一个男婴,这就是杨析综。当时,大邑县正值旱灾,许多农户颗粒无收。杨家仅靠父母在地主家做工维持生计,一家人挤在茅草屋里,度日艰难。

  杨析综六岁那年,邻居家办起了私塾。一天,他站在私塾门外听着里面朗朗的读书声,被深深吸引。他的父亲看在眼里,当晚和母亲商量后,决定咬牙供儿子读书。为了凑够学费,母亲将自己仅有的一对银手镯典当,父亲则多打了几份零工。

  私塾先生很快发现这个衣着褴褛的孩子天资聪颖。不到半年,杨析综就能背诵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。更让先生惊喜的是,这一个孩子不仅记得快,还善于思考。有一次,先生讲解"勤能补拙"的道理,杨析综立即举例说明自己如何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写字水平。

  1940年,12岁的杨析综考入大邑县立小学。这所学校是当时县里最好的学校,以严格著称。为了每天准时到校,杨析综天不亮就要起床,走五里山路。即便如此,他从未迟到过一次。

  在县立小学期间,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杨析综的人生轨迹。1943年,一位进步教师给他看了几本进步书籍。这些书籍让15岁的杨析综第一次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,也开始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。

  1946年,在老师的推荐下,杨析综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四川省立中学。这所省重点中学云集了各地的优秀学子。在这里,他不仅接触到更多的进步思想,还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。他们经常聚在一起,讨论时事政治,畅谈理想抱负。

  1949年,年满21岁的杨析综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。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在校期间,他加入了地下学生组织,开始参与革命活动。白天,他认真听课,成绩始终名列前茅;夜晚,他秘密传递革命信息,组织同学学习进步理论。

  1949年底,成都解放。消息传到校园的那一天,杨析综和同学们激动得热泪盈眶。很快,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农村出身和优异表现,决定派他回到基层工作。1950年初,他响应号召,提前结束学业,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。

  1950年春天,杨析综来到彭县征粮队报到。当时的彭县是四川重要的粮食产区,征粮工作必然的联系到全省的粮食供应。初到征粮队时,一位老干部对他说:"小杨啊,征粮不是简单的收粮食,而是一门做群众工作的学问。"

  在彭县的第一个月,杨析综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。当地一个大户人家,在解放前靠放高利贷发家,解放后虽然进行了土地改革,但仍然囤积粮食。杨析综带队上门征粮时,这家人以很多理由推托。

  杨析综没有采取强硬手段,而是每天都去和这家人聊天。通过交谈,他发现这家人担心交了粮食后会断了生计。于是,他向这家人详细讲解了国家的粮食政策,并帮他们制定了合理的生产计划。最终,这家不仅主动交出了存粮,还成了当地带头交粮的模范户。

  1952年,杨析综被调任彭县粮食局副局长。上任伊始,他就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:由于运输不便,很多偏远山区的农民要走几十里山路交粮。为解决这一个问题,他提出设立流动收粮点的建议,并亲自带队深入山区,把收粮点设在了离农民家更近的地方。这一举措使得全县的征粮效率大大提高。

  1956年,因工作表现出色,杨析综被提拔为广汉县副县长。广汉是工农业并重的县份,工作难度更大。他接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协调解决一起工厂搬迁纠纷。当地一家纺织厂需要扩建,要征用附近的农田。但农民们不愿意放弃土地,双方陷入僵局。

  杨析综多次实地考察后,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策:将厂区向北移动500米,既能满足扩建需求,又能最大限度保护农田。同时,他建议优先招收被征地农民家庭的子女进厂工作。这个方案得到了各方认可,纺织厂顺利扩建,产值翻了一番。

  1960年,杨析综升任广汉县县长。上任后,他着重抓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两件大事。在农业方面,他推广了科学种田方法,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;在工业方面,他推动了一批乡镇企业的建设,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。

  然而,1966年的一场政治风暴打断了他的工作。当时有人以"走资本主义道路"为由,对他进行批斗。在那段艰难岁月里,他被下放到农村劳动。但他始终坚信组织会给出公正的结论。

  1972年,杨析综终于得到。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工作能力和基层经验,让他出任郫县县委书记。重返工作岗位的杨析综没有丝毫懈怠,立即投入到郫县的建设工作中。他重点抓了农业机械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两项工作,使郫县的农业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。

  1982年,杨析综升任四川省委副书记。彼时,恰逢安徽小岗村"大包干"经验开始在全国引发关注。一天,杨析综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位从江油县来的老支书。这位老支书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:他们村悄悄实行了包产到户,粮食产量比往年增长了近一倍。

  这个消息让杨析综陷入深思。他随即带队赶赴江油县实地调研。在与当地农民的交谈中,他发现农民们对分田到户有着强烈的期盼。回到成都后,他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,提出要在全省推广农村改革试点。

  1983年春天,四川省在遂宁、南充等地率先开展农村改革试点。为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,杨析综提出了"三个不动摇"的原则:坚持农民的自主权不动摇,坚持利益分配向农民倾斜不动摇,坚持为农民办实事不动摇。

  改革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农村信用社的建设。当时,农民手中有了积蓄,但无处存放。杨析综提议在乡镇一级建立农村信用社,为农民提供存贷服务。1983年底,四川省首批200个乡镇农村信用社投入运营,解决了农民"存钱难、贷款难"的问题。

  第二个创新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。在一次调研中,杨析综发现内江市的一个乡镇开办了食品加工厂,不仅解决了当地农产品销路问题,还带动了就业。他随即在全省推广这一经验,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。到1984年底,全省乡镇企业总数达到15000余家。

  第三个突破是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。1984年春,眉山县一位果农找到杨析综,反映水果卖不出去的问题。杨析综立即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对策,最终决定在全省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。这一举措使得农产品流通更加顺畅,农民收入显著提高。

  1984年末,四川省的农业改革成果引起了中央的关注。当年12月,国务院派调研组来川考察。调研组在报告中特别提到:"四川的农村改革既大胆探索,又稳妥推进,值得在全国推广。"

  1985年初,杨析综升任四川省省长。上任后,他把改革重点转向了工业领域。在他的推动下,四川首次尝试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。以成都无缝钢管厂为试点,引入了职工持股、经营者年薪制等新机制。

  同年5月,四川省出台了《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十条规定》,明确提出"放权让利"的改革方向。这份文件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,多个省份派团来川考察学习。

  在推进工业改革的同时,杨析综还注重完善产业配套。他提出"一体两翼"的发展战略:以重工业为主体,以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两翼。这一战略充分利用了四川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,推动了全省工业体系的形成。

  1985年夏天,杨析综来到河南任省委书记。初到郑州的第一天,他就召开了一个特别的座谈会。会上,他没有发表长篇讲话,而是认真听取了与会干部对河南发展的意见。一位老干部回忆说:"杨书记来的第一天就说要把耳朵竖起来,把眼睛睁大,把脚步迈开。"

  为了尽快摸清河南省情,杨析综制定了一个"百日调研"计划。他将全省18个地市分成三个片区,每个片区用一个月时间走访。在这三个月里,他走遍了大小城镇,深入农村、工厂、学校,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。

  在开封调研时,一位农民向他反映了当地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。杨析综当即决定在开封设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。他还特意从四川请来农机专家,为当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。这一举措很快在全省推广,推动了河南农业现代化进程。

  在洛阳考察时,杨析综发现这座千年古都的工业基础雄厚,但产业结构单一,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。他提出了"一主两翼"的发展战略:以装备制造业为主,以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两翼。这一战略为洛阳的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。

  1986年春节前夕,杨析综来到南阳地区的一个农业县调研。在与当地干部座谈时,他得知这里有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。这让他意识到必须加快发展乡镇企业,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。随后,他推动出台了《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》,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。

  在科教发展方面,杨析综提出了"科教兴豫"战略。1987年,他推动成立了河南省科技开发中心,重点支持农业科技、工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。同年,他还促成了郑州、开封等地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,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。

  交通区位是河南的一大优势。杨析综提出要把河南建设成全国性的交通枢纽。在他的推动下,郑州机场扩建工程启动,郑州至洛阳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。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  1988年,杨析综提出了"工业反哺农业"的发展思路。他要求工业发达地区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利润支持农业发展。这一政策使得许多农村地区得到了工业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,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。

  在文化建设方面,杨析综特别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。1989年,他推动设立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基金,重点保护和修缮少林寺、龙门石窟等历史文化遗址。同时,他还支持开展考古研究,为河南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  到1990年,河南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,农业总产值跃居全国前列,工业体系逐步完善,科教事业蓬勃发展。这些成就的取得,与杨析综实事求是、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。

  1993年,杨析综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四川。这一年,他主动向组织提出从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。在交接工作时,他对接任者说了一句话:"四川和河南都是人口大省,发展的根本在农业,希望继续关注'三农'问题。"

  从此,杨析综开始了半退休生活。每周三天,他还会到省政协办公室处理一些文件,其余时间则投入到了自己钟爱的书画艺术中。原来,这位务实的改革者还是一位颇具才情的文人。

  在四川省政协的老办公室里,杨析综挂着一幅自己题写的对联:"为民当尽责,与世要和谐。"这是他半退休后的生活写照。虽然不再担任重要职务,但他仍然关心着基层的发展。

  1995年春天,成都郊区一个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登门拜访,请教农产品深加工的问题。杨析综不但耐心解答,还专门为合作社写了一份发展建议书。这份建议书后来成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参考文件。

  闲暇时光里,杨析综经常到成都的老茶馆喝茶。他说这是了解民情的好去处。有一次,他在茶馆里听说某个乡镇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,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,推动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。

  1996年,杨析综开始系统整理自己的书画作品。让人意外的是,这位领导干部的书法颇具功力,尤其擅长行楷。他的画作也别具一格,最爱画竹子,说是"虚心有节"的象征。这些作品后来被收入《杨析综书画集》,在四川文化界引起不小的反响。

  1997年春节前夕,杨析综特意回到了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广汉县。在与老同事聊天时,他说起了当年推动农村改革的往事。一位退休干部感慨道:"老书记的改革思路,现在看来依然很有前瞻性。"

  1998年,杨析综正式退休。在退休仪式上,他没有发表长篇演说,只是简单地说:"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。"退休后,他婉拒了各种社会活动邀请,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。

  在家中,杨析综开辟了一间书房,摆满了各类书籍。他每天都要看书写字,还经常与老朋友探讨时事。2005年,他将毕生收藏的农业类书籍捐赠给了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,这些书籍大多都有他的批注。

  2006年冬天,杨析综的身体健康情况开始走下坡路。但他仍就保持着看报纸、写日记的习惯,关切三农政策的最新进展。2007年初春,他在成都的家中安详离世,享年79岁。临终前,他将一本手稿交给家人,这是他对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