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饰叮当奏响彝乡美好乐章
发布时间:2025-01-21 09:08:32 作者: 行业资讯

  彝族银饰制造技艺丨四川省凉山州当地传统技艺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彝族自古以来喜欢银饰制品,其银首饰尊贵高雅,完成了服饰、银饰与人体的完美结合。彝族银饰选用錾刻、镂空、镶嵌、吊缀等多种方法制造而成,形式多样,形态万千。古拙高雅的银饰制品表现了明显的彝族文化传统和共同的审美情味。

  在间隔越西县城的几十公里的高山上,有个家喻户晓的银饰村—瓦曲。整个村200多户乡民,大部分都在从事彝族银饰品加工。

  这个看似一般的小村落,因银饰制造而焕宣布共同的魅力。走进瓦曲村,叮叮当当的击打声不绝于耳,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银饰的传奇故事。

  曲木古坡从90年代开端有用学习银饰制造,那时分的他年仅 17 岁。学做银饰的原因也很简单,他不想出门打工,想着在家也能挣点钱。

  刚开端学的时分,曲木古坡觉得“好难好难的”,但凭着山里孩子的干劲,他坚持了下来,通过四年多的锻炼,曲木古坡总算班师了。

  20来岁的曲木古坡,总算迎来了靠手工挣钱的日子。每当镇上有集市的日子,他都会带上自己做好的饰品,用他的话说,是“到街上去赶集”。他描绘不出自己卖掉第一件饰品的心境,仅仅觉得有人买了自己亲手做的东西,“好快乐快乐的”。

  在彝族的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,彝族女孩们都会佩带上自己喜欢的银饰,展现出共同的民族风情。关于曲木古坡来说,做银饰,有淡旺季之分。

  从每年夏天的火把节到十一月的彝族新年,外来务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,一般当地新人成婚也大都在这一段时间,每年这个期间,是他最忙的时分,也是村里最忙的时分,瓦曲村叮叮当当的敲银声每日里从清晨响到深夜……

  瓦曲村加工的银饰产品以头饰、领饰、耳环、耳坠、手镯、戒指等六大类为主,从曲木古坡和其它银匠手里出来的银饰饰品,被发往凉山各地以及成都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彝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只需有彝族的当地,就能看到瓦曲村加工出来的银饰。”

  说起现在的日子,曲木古坡很是慨叹,“曾经要住这种房子想都不敢想”。原先村里人都是吃欠好穿欠好,靠着银饰,“生意好的话一年有四五十万乃至更多”。

  许多村里人走出去开店,“在大城市里边买车买房”。最终曲木古坡的声响遽然提高,“下一年,有一个村庄复兴示范村就在这发动。”